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

《湖南日报》|以科学家精神塑造自信自强的时代新人

发布时间:2022-12-15 09:33
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:“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、战略性支撑。”科学家精神,融爱国、创新、求实、奉献、协同、育人于一体,引领着我国广大科学家们在科学技术领域破浪前行。展望未来,青年是国家繁荣、科技进步的生力军、奋斗者,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,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忠于祖国、追求真理、勇于创新、敢为人先的时代新人。

  根植爱国精神,激发报国价值导向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爱国,不能停留在口号上,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、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,扎根人民,奉献国家。爱国主义具有强烈的实践属性,必须“知信行合一”。一方面应当主动引导大学生学党史、研国史,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,牢固树立爱国主义信念,让爱国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,茁壮成长;另一方面应多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课程,让“报效祖国”成为鲜明的价值导向。比如,推广“馆课结合”的爱国教育基地体验式教学等,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报国情怀。

  发扬创新精神,鼓励大胆创新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,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。生机盎然的青春时代,创新的种子随时萌发,教育工作者要做施肥、灌溉的“护花匠”,绝不能做“将梦想掐死在摇篮里”的修理工。高校教师应当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,引导学生用满腔热忱对待新生事物,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;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,让学生认识到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;运用网络、自媒体等,鼓励学生学习创新理论知识、探索未知领域,支持学生在原创上下功夫,在核心技术上花心血。

  追求求实精神,躬耕祖国大地。追求真理、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,是教育工作者塑造时代新人的重要法则。首先,用科学家们的求实精神鼓励青年树立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,支持学生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,号召学生“读万卷书、行万里路”,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书本知识。其次,坚持重心下移,落实深入教材、深入课堂、深入学生,带领学生通过寒暑假“三下乡”实践活动,将所学化为所用,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将科研做到最基层。第三,引导学生用实干精神与责任担当涵养自身素养、提高自身能力,引导学生在回望历史、观照现实、开创未来中成长成才,积极投身于国家发展战略,为国家解难题、谋发展。

  弘扬奉献精神,无私回报社会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,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,不畏艰难,无私奉献,为科学技术进步、人民生活改善、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。一方面,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,组建以优秀学生干部、志愿者、教师为主要成员的宣讲团,进教室、进寝室、进食堂,宣讲身边楷模的优秀事迹。另一方面,强化理想信念教育,通过主题班课、田间思政课等形式,激励广大青年将个人发展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,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

  发挥协同精神,肩并肩共同成长。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,融合深度、广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,集智攻关、团结协作是大科学时代的必然趋势。协同是我国科学界的优良传统,更是对新时代青年的要求。一是发挥院校合作的示范引领作用,在各高校间就学生协同精神培育展开学术交流,在共建共享中优化学科建设,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;二是强化跨界融合思维,开展学科领域的学生团队合作,通过建立协同攻关、跨界协作的科研新机制,让学生在项目实操中提升协同认识;三是师生互学互鉴,通过课堂学习、科研实验、体育运动发挥师生的协同精神,运用集体智慧攻坚克难。

  赓续育人精神,授人以渔育新人。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禀赋、潜质、特长,坚持以学生为本,因材施教。探索多样化办学,耐心施教,使教育的选择更多样、成长的道路更宽广。坚持以德育为先,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,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,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,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,把思想政治教育“小课堂”与“大课堂”贯通起来,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。“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”,通过育才和育人的过程统一,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,实现对学生价值观塑造、能力锻造和人格养成。

  青年强,则国家强。每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,以“爱国、创新、求实、奉献、协同、育人”的科学家精神内核为指导,筑牢青年信念之魂,提高青年道德品质,努力造就出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的时代新人。

  汪纯峰 (作者系湖南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