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

《湖南日报》|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四个着力点

发布时间:2022-12-17 09:34
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:“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、奋斗精神、奉献精神、创造精神、勤俭节约精神,培育时代新风新貌。”新时代大学生是民族复兴的生力军,更应该勇立时代潮头,树立崇尚劳动、热爱劳动、辛勤劳动、诚实劳动的品格,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青春。

  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崇尚劳动的认知。“富贵本无根,尽从勤里得。”崇尚劳动,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,是中华文明的亮丽底色。中华民族几千年崇尚劳动的优良传统,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汇聚强大能量,诠释了劳动最光荣、劳动最伟大这一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思想。

  劳动实践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,具有树德、增智、强体、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。当今大学生有的是独生子女,备受家庭保护、溺爱;有的曾为留守儿童,由祖辈隔代教育,他们缺乏主动参与劳动、艰苦奋斗的成长环境,造成劳动意识淡薄、劳动习惯缺失、劳动精神弱化等突出问题。新时代新征程,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极其重要。高校要有目的、有计划地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,设置劳动学分,每年以集体劳动为主设立劳动周或劳动月,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,弘扬崇尚劳动之风、认可劳动之力、推崇劳动之美的自觉。

  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。“不惰者,众善之师也。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,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、改变自己的命运,反对一切不劳而获、投机取巧、贪图享乐的思想。”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弘扬劳动精神,必须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,让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。一要组织大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、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,让学生动手实践、出力流汗,接受锻炼,亲身体验劳动的幸福和快乐。二要重视大学生劳动的情感体验和过程教育,给予积极参与和主动劳动的学生以赞美和肯定,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和学习劳动方法、形成劳动意识、训练劳动习惯。三要切实让大学生在专业性的实习实训、专业服务、社会实践、勤工助学等劳动中实现以劳树德、以劳增智、以劳健体、以劳益美、以劳促新等多方面的教育和磨砺,从中真实地收获劳动的创造感、成就感、快乐感,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劳动乐趣和劳动热情。

  进一步锻造大学生辛勤劳动的意志。“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。”大学生只有在学习中历练、在劳动中锻炼、在磨难中考验,才能砥砺出坚强的意志,实现真正的全面成长。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,就要引导大学生在崇尚劳动中树立劳动观念,在热爱劳动中培养劳动态度,在辛勤劳动中淬炼劳动能力,在诚实劳动中锻造劳动品德。尤其要注重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劳动意志,教育引导学生珍惜韶华、勤奋学习、增长本领,让他们在学习、劳动中提升综合素质、全面发展;教育引导学生锤炼坚强的学习、劳动、拼搏意志,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,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;教育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国家发展大业,把汗水洒在艰苦创业的舞台,到基层去、到西部去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就一番事业。

  进一步锤炼大学生诚实劳动的品格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人世间的美好梦想,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;发展中的各种难题,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;生命里的一切辉煌,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。”“铁人”王进喜、“两弹元勋”邓稼先、“白衣圣人”吴登云、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……这些时代楷模都是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实现人生的伟大价值。实践证明,唯有诚实劳动才能真正挑起时代重任,才能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。诚实劳动是劳动品格的核心标识,是劳动者安身立命之本,是各行各业劳动者的道德规范和职责,要加强对青年一代的劳动观的教育,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,采取灵活多样形式,结合学科专业,走向社会开展校外劳动锻炼;广泛宣传推广辛勤劳动、诚实劳动、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,弘扬劳动光荣、创造伟大的主旋律,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。

  戴丽君(作者系湖南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)